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

Chinese Society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2012

08

2013-02-08

11. 104例胸主动脉瘤手术的体外循环转流经验

104例胸主动脉瘤手术的体外循环转流经验-(PDF) 张曙东,王天策,孙卫红,许日昊,朱志成,杨桂林,柳克祥 [摘要]: 目的 总结不同胸主动脉瘤手术所采用的体外循环(ECC)策略,探讨深低温停循环(DHCA)期间的重要器官保护方法。 方法 2005年7月~2011年7月共完成胸主动脉瘤手术共104例,其中,采用中低温ECC完成10例,采用DHCA双侧选择性顺行脑灌注(SACP)技术完成92例,采用常温半身ECC完成手术2例。疾病种类包括DeBakey(Ⅰ、Ⅱ、Ⅲ)型夹层、真性胸主动脉瘤和假性胸主动脉瘤。 结果 ECC时间75~371(198±51.2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5~299(125.87±67.88)min,停循环时间29~136(54.87±22.51)min,DHCA时最低鼻咽温度11.6~20(17.08±0.73)℃,常规超滤81例,超滤液量1000~4500ml,常规超滤+平衡超滤11例,超滤液量5000~7200ml,术中出现“假腔灌注”一例。104例患者手术顺利,安返监护室,术后12~72h清醒,术后早期清醒前出现躁动9例,早期低氧血症18例,肾功能不全13例。99例治愈出院,死亡5例。1例术后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和脑出血,1例死于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及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脑出血及气管食管瘘,1例死于吻合口大出血床旁开胸止血后感染。 结论 根据胸主动脉瘤发病部位和手术方法不同,应采用不同的ECC方法。灌注师与术者的紧密配合和高水平的ECC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加强术中重要器官的保护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

08

2013-02-08

08

2013-02-08

8. 国产和进口膜式氧合器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的比较

国产和进口膜式氧合器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的比较 周 蓉,强 毅,李天成,高百顺,宋 兵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国产和进口膜式氧合器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性能评价指标,为心脏手术中膜式氧合器的选择提 供依据。 方法 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术中使用国产膜式氧合器,B组术中使用进口膜式氧合器,两组其他 处理条件相同。两组均于体外循环(CPB)开始前(T1)、CPB开始后30min(T2)、CPB结束时(T3)、CPB结束后2h(T4)、CPB结束后24h(T5)五个时点采静脉血,测定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于T1和T3时点采静脉血及尿液,测定血、尿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同时测定两组患者T1、T2和T3动脉血pH值、氧分压(PaO2)、二氧化氮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水平。 结果 ①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的水平均于CPB结束后明显升高(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血、尿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③两组pH值、PaCO2、SaO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PaO2比较B组<A组(P<0.05),但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已能满足CPB中机体所需PaO2。 结论 国产膜式氧合器性能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因其质优价廉、性价比高,符合我国国情,值得推广。

08

2013-02-08

7. 改良极化液对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患者心脏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

改良极化液对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患者心脏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PDF) 王新利,陈文生,金振晓,刘金成,俞世强,赵 荣,陈 敏,金 艳,李红玲,杨 剑,段维勋,赵 ,崔 勤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极化液对体外循环(ECC)二尖瓣置换患者心脏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将40例心脏二尖瓣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9例)和改良极化(GIK)液治疗组(21例)。GIK组于麻醉诱导前经中心静脉给予改良GIK液500ml,对照组给予等量的平衡盐。分别于围术期不同时间点测定心脏指数(CI)、体循环阻力(SVR)、肺循环阻力(PV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葡萄糖、胰岛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乳酸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 结果 GIK组患者术后24h、48h的CI和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SVR、PVR显著低于对照组;ECC期间血浆葡萄糖、胰岛素水平高于对照组,术后低于对照组;术后12h、24h的HOMA-IRI低于对照组;围术期的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ECC结束及术后24h低于对照组;肾上腺素水平ECC结束及术后均高于对照组;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 围ECC期给予改良GIK液治疗,改善患者术后早期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态,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应激水平,改善机体代谢,维持内环境稳定有关。

08

2013-02-08

6. 评估体外循环过程中三种血液回收设备对红细胞功能的影响

评估体外循环过程中三种血液回收设备对红细胞功能的影响-(PDF) 王小华,吉冰洋,张燕婉,孙燕华,朱 贤,刘晋萍,龙 村 [摘要]: 目的 评估三种血液回收设备在体外循环(CPB)回收清洗过程中对红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30例CPB的成年患者随机分配3组:C组(CellSaver5+;Haemonetics,n=10),M组(Autolog;Medtronic,n=10)和F组(CATS;FreseniusHemoCare,n=10)。分别从回收罐及清洗后的输血袋中采血样。对其进行红细胞聚集指数(AI),变形性指数(DI),红细胞比容 (Hct)并校正的全血黏度(HV),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Hct,血红蛋白(Hb),葡萄糖(Glu),乳酸(Lac),血尿素氮(BUN),游离血红蛋白清除率(△FHB)的比较。 结果 经血液处理后,AI值在三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DI值C组和M组与F比较有相对较高的DI值(P<0.05)。同时M组有最低的HV(P<0.05)。Δ2,3-DPGC组较低,与M组和F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Hct和HbF组>C组>M组。C组和M组具有较高ΔFHB,于F组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三种血液回收设备具有相同的以离心为基础的工作原理,但基于其设计的不同,对处理过的红 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对有害物质的清除效果在不同的设备之间却有明显的差异。

08

2013-02-08

08

2013-02-08

3. 低体重患儿围体外循环期实施新节约用血策略的研究

低体重患儿围体外循环期实施新节约用血策略的研究-(PDF) 刘晋萍,冯正义,崔勇丽,赵 举,赵明霞,胡金晓,李守军,闫 军,晏馥霞,王 旭,龙 村 [摘要]: 目的 分析新的节约用血策略对低体重(≤8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现无血体外循环或减少围术期血液制品用量的可行性及对患儿早期预后的评价。 方法 自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共有76名低体重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n=38)采用体外循环经典预充血策略,即2个单位悬浮少白红细胞(PRBC)和100ml新鲜冰冻血浆(FFP)完成心脏畸形矫治术;实验组(n=38)低体重患儿实施体外循环无血预充技术并结合新节约用血策略,术中根据患儿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再适量补充悬浮红细胞。收集两组患儿围术期的重要监测指标及血液制品(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的用量、术后24h胸液量及患儿术后早期恢复的评价指标。 结果 实验组患儿平均每例输入PRBC和FFP的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中有12例患儿实施无血体外循环手术,且术前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另外26例患儿(P<0.05),另外26例术中每例各加入1单位悬浮红细胞,每例患儿血浆用量为零;两组患儿24h胸液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合理实施新节约用血策略可显著减少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血液制品用量,未对患儿术后早期带来不良影响;术前红细胞比容大于0.36者,较易实现无血体外循环管理。

版权所有: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 京ICP备1200872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0号 技术支持:北京平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