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

Chinese Society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其他 - 第四章.体外循环的管理(2)

第四节 体外循环中的用药

 

一、体外循环的药代和药效动力学特点

(一)药代动力学特点

1、吸收 吸收指药物从用药部位向血液循环中转运的过程。体外循环中血液引流至体外,药物一般直接入血,吸收作用很少考虑。

2、分布 分布是药物从血液向组织、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液转运的过程。由于有体外循环预充液,机体细胞外液明显增加,体外循环管道和氧合器使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加,使血药浓度降低。

3、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对药物的转运和药理活性的影响很大。心脏病患者大多血浆蛋白含量较低,体外循环的血液稀释加重白蛋白水平的降低,使药物的蛋白结合率下降,药物的游离型增加,药物作用增强,易引起中毒。

4、肝内代谢 药物的代谢是药物自机体消除的方式之一。绝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代谢,脂溶性药物转化为水溶性药物,再经肾脏排泄。由于心脏病患者肝功能减弱,体外循环特别是低温期间肝功能抑制,使药物降解减慢,半衰期延长。

5、排泄 水溶性药物主要由肾小球滤出排泄,脂溶性药物或分子量大的药物需肾小管分泌排泄。体外循环因炎性介质释放、低流量灌注,对肾脏特别是肾小管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脂溶性药物的排泄功能下降。吸入麻醉药在体外循环中随氧合器的通气大量排出体外。

(二)药效动力学特点

1、药物作用的特点

1)体外循环中血液分布不均,以心脑为主要供血器官,而肌肉、肠道等为缺血器官,这对药物的作用有明显影响。

2)体外循环用品对药物如芬太尼等的吸收,改变了药物的正常分布。

3)上下腔静脉血流阻断时,肺对静脉麻醉药有潴留作用,恢复肺血流后,这些药物又重新进入到体循环中。

4)体外循环中因患者处于全身麻醉状态,药物作用的效果主要以体征和仪器监测的结果来体现。

(三)给药特点

1、体外循环中均为静脉给药或直接加入血中,作用迅速,给药要小量、分次。

2、心脏病患者,耐受能力差,药物安全范围窄,给药剂量要小而精确,并密切观察药效。如正性肌力药量大加重心肌耗氧,量少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可用微量泵精确输入。

二、体外循环中各类药物的应用(具体参见第七章用药表)

(一)升压药

1、用药目的 体外循环中因血液稀释、灌注指数偏低、血容量不足、非搏动灌注等原因,使血管张力下降,动脉压降低。长时间低血压可引起组织器官特别是心脑肾的缺血性损伤。给升压药可增加血管张力,维持一定的血压,保证组织的灌注。

2、作用机理 体外循环中升压药主要是α受体兴奋剂,如阿拉明、苯肾上腺素等,作用于小动脉和小静脉α受体,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升高血压。

3、注意事项

1)给升压药一定要在血容量充分、流量充分的前提下。

2)体外循环开始阶段(5~10分钟)血压一过性降低,不要急于纠正,一般情况下血压可自动回升。

3)小儿转中血压5.3~6.7kPa(40~50mmHg)即可,成人转中血压维持在6.7~9.3kPa(50~70mmHg),转前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和老年患者(>60岁)血压可稍高。

4)升压药要少量分次给。如阿拉明每支10mg/ml,稀释成20ml,每毫升500μg,每次给药500~1000μg,及时观察血压,药量不足再补。药量过大可造成血管痉挛,并加重组织缺血。

5)酸中毒时,升压药作用减弱,积极纠正酸中毒可增加升压药的作用。

(二)正性肌力药

1、用药目的 心脏手术患者术前已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心脏手术加重心肌损伤,原因是直视心脏手术心肌缺血、外科操作对心肌的机械性损伤、体外循环炎性介质对心肌损伤等,造成复跳后心肌收缩无力。通过正性肌力药可加强心肌的收缩力,改善全身的血供。

2、作用机理

1)肾上腺素类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作用于心肌的β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加,进一步激活蛋白激酶,为心肌收缩提供能量,加强心肌收缩力。

2)氨力农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的磷酸二酯酶使细胞内CAMP增加,加强心肌收缩力。

3)强心甙类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上的Na+-K+-ATP酶,使细胞内钠离子增加,激活Na+-Ca2+载体,增加钙内流,增加肌浆网对钙的摄取,增加心肌收缩力。

3、注意事项

1)心脏手术后低心排,应先纠正诱因,如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低钙、低温、低血容量等;对于外科畸形矫正不佳造成的低心排

版权所有: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 京ICP备1200872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0号 技术支持:北京平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